海马

行业分析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的金融行业


摘要

  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难题是在地理上的“互通”、“拆墙”之后如何最终实现深层次“合体”,在要素充分流动后,区域经济如何突破边界并克服“规模不经济”。基于这一情境,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推进进程中面临的薄弱环节,围绕思路、对策,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打造两大发展新能级、主题布局投资热点等方面详细阐述金融行业如何运用金融工具与手段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实体经济;最后,从方法论层面提示了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以期为区域一体化、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一些经验及参考。

一、问题:金融视角下的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区域经济大放异彩,在沿海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与京广铁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沿线的城市群一起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弓箭型”格局。长三角作为“箭头”,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分量最重,发展潜力巨大。历时36年长三角的概念内涵一变再变,空间也一扩再扩,最早的范围仅仅包含上海周边区域,后来衍生扩展到了江浙沪,后来在安徽省东向发展的诉求中,长三角区域扩大到了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所有辖区。十三五国务院第一次划出了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并确定了长三角的区域范围为上海、苏南市县、浙北地区和皖江城市带除六安外的全部区域。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定位长三角当之无愧。长三角以全国版图的1/26,人口的1/6,实现了全国GDP的1/4,媲美世界五大城市群。但当前以下几大因素牵制长三角一体化格局的持续深化:

(一)外在驱动力不足导致的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长三角一体化更多是内生型一体化,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内在的软性需求。它不像京津冀一体化一样,存在一个由国家出面建立的协调机构,或者说是,京津冀一体化可以由外在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力推动。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与一体化相关的金融政策、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数据和信息在内的各类一体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金融协同力不足,削弱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分割的机构管理体系和监管体制导致无序竞争,区域内非中心城市属于金融服务塌陷地区,难以分享中心城市的金融服务,而非中心城市间也缺乏金融联系,协调联动性不足,阻碍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二)政府的经济人属性制约要素市场服务能力▲▲▲

  

毋庸讳言,政府的经济人属性会制约区域金融合力完全释放,政府在一体化进程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参与者,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信息、金融等领域的无保留对话。以科技发展为例,各地地方政府的研发投入具有排他性,不愿意分享技术带来的外溢效应。再如银行信贷为例,年长三角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调查显示,85%的金融机构对异地放款有强烈意愿,但受制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区际利益协调等问题,地方政府为避免本地利益在区域合作中外溢,对资金跨地流动设立了一定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要素的市场服务能力。(三)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割裂导致的风险不可控▲▲▲   年版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年)》仅为纲要性意见,目前的征信系统仍存在数据库间、个人与企业信息之间分散屏蔽、信息不够完善等问题。当下需将“纲要”落到实处,制定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长三角行动方案,统一市场规则与信息治理与奖惩机制。

二、对策:几点解决思路

(一)顶层设计:基于法律、政策层面优化金融基础设施▲▲▲

  1.整合资源,建立金融协同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三个层面的规范高效的金融协同信息共享机制。二是监管机构搭建区域金融机构监督和测评体系,实现风险互防互控,打造征信一体化、打破信息数据壁垒,形成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协作机制。三是推行差别化监管政策。在制订和贯彻落实监管政策时区别对待,适当突破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划分思维,充分发挥监管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一体化战略。

  2.错位发展,打造协同作战的金融生态圈。打造适应各城市产业发展的金融生态圈,形成区域内金融分工和互补,形成1+12的合力。上海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自由港”,打造金融资源集聚中心、金融深化改革高地和金融对外开放窗口;江苏重点发展新金融和保险创新等金融领域,重点打造以南京为区域金融中心;浙江定位私募基金中心和互联网金融中心;安徽结合“十三五”时期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二)两大主线,打造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能级▲▲▲主线1:利用金融集聚优势,探索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年长三角的金融业区位熵一直维持在1.12-1.14之间,远高于全国0.7的平均水平,较高的金融集聚优势为探索科技金融、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技术协作等领域新的工作机制提供资源保障。现阶段建议主要搭建两类平台:基金类、财富管理类、跨境金融类。具体来说,一是聚焦投资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相适应的资源发展新型项目,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打造产业母基金平台。二是抓住破刚兑、降杠杆后非标转标需求巨大机遇,打造财富管理大平台。

  主线2: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拓展金融产业链条长度。培育和吸引金融市场多类参与主体,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业态,引导长三角“PE+上市公司+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产融发展新模式,推动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

(三)主题布局:形成多点极化、群体共进态势▲▲▲

 

1.抢占供应链金融风口,助力产业转型“因地制宜”。长三角的产业转型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谋而合”引起的产业同构。如出于趋利性,各地在产业布局上都会争抢产业链下游产业,从而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定位相似。以年数据为例,长三角地区在食品饮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长三角同构率高达83%;再如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一拥而上布局的创意型产业,宁波、连云港争先发展的休闲运动产业。这种基于自身的“最优选”却造成了长三角产业同构的囚徒困境。此时政府理性布局、充分利用资本的逐利性实现金融合理引导显得异为重要。

  基于此,应找准金融介入突破口,建立长三角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产值在全国占比高达33%的长三角来说,供应链金融是产业模式升级的天然解决方案。金融业当前要做的是不断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加快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抢占风口,找准赢利点,实现资金有效供给。

  2.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变革衍生出的资本市场机遇。长三角优势产业众多,不仅在电子信息、大型成套设备、海洋装备、生物医药等原有支柱产业上名列世界前茅,由这些产业资源不断整合引出的金融竞争已白热化;此外,近年来长三角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产业也异军突起,正不断吸引国际投资,并成为国内FDI的最大策源地,在此宏观大格局下的海量资本市场机遇正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竞争领地。

  3.挖掘长三角科创板后备企业“蓄水池”。年伊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已明确指定精准对接科创板策略,并设立了综合指数和战略新兴产业成分指数,可预见的是后续科创板相关业务将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抢热点。长三角目前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中,具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将成为各家金融机构营销热点。

  4.围绕民生领域挖掘盈利增长点。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还是银行配套的民生服务,围绕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领域都将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金融业需主动谋划作为,彰显一体化中的民生作为,如全年,三省一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逾20万人次,金融业可以此介入,结合区域养老合作,针对性地构建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

三、几点方法论:需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一)“快”与“慢”的关系:不贪大不求快,定调理性的发展节奏▲▲▲

  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的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问题,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解决的是一国两制下港澳如何融入国家大局,那么长三角一体化解决的是经济体在突破边界后如何实现“规模经济”,为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提供经验。长三角一体化从“雏形”到“成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需要理性定调节奏,制定清晰的短、中、长期目标,定期评估,适时纠偏,唯此,才是长久之道。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定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是长三角一体化成功面临的一大课题▲▲▲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政府与市场应尽量隔离,“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但以长三角乃至我国经济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经验来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不仅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变迁,也随着经济体的资源禀赋而呈现差异性特征。一刀切是不现实且不科学的,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这也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政府无论是在搭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扭曲等领域无疑都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三)“内部”与“外部”关系▲▲▲

  内部协调要“玩好跷跷板”,三省一市需清晰定位,不仅三省一市通盘考虑,落地到各项职责上更要相互分工、互相补充。外部关系需协同联动提升极化影响力,不断强化与粤港澳、京津冀,还有成渝城市群等国内区域以及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扩大金融开放的率先作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的外溢效应和全球竞争力。

作者:崔春梅(总行投行分析师)

   江苏省分行投资银行部

重要说明

本研究报告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官方统计机构和市场研究机构已公开的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们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研究报告不代表中国建设银行的观点和意见,不构成对阅读者的任何操作建议和投资建议。本报告(含标识和宣传语)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上网、引用或向其他人分发。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信息,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中国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maahm.com/gysc/10207.html


当前时间: